生物安全櫃(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, BSC)檢測流程主要是為了確認櫃體在操作時能有效保護人員、樣本與環境安全,確保其氣流、過濾與結構符合國際標準(如 NSF/ANSI 49、EN 12469)。以下是完整的檢測流程說明。


一、生物安全櫃檢測目的

  1. 確保人員防護:防止操作人員暴露於有害微生物。

  2. 確保產品防護:避免樣本受到外部污染。

  3. 確保環境防護:防止病原逸散至外界環境。

  4. 確認設備效能:確認過濾器與氣流系統正常運作。


二、檢測前準備

  1. 確認機型與規格:Class I、II(A2/B2)或 Class III。

  2. 清潔與消毒:在測試前進行表面清潔。

  3. 關閉紫外線燈與操作風機(依測試項目調整)。

  4. 確認電源與環境條件:保持穩定電壓與氣流環境。


三、主要檢測項目與流程

檢測項目 目的 檢測方式 標準要求
1. 外觀與結構檢查 確保外殼、視窗、密封良好 目視與檢查 無破損、漏氣
2. 氣流方向測試 確認氣流由外向內、由上向下流動 使用煙霧測試(smoke test) 氣流穩定且無逆流
3. 吸入口面風速測試 測定人員防護氣流 熱線風速計 Class II A2 約 0.51 m/s ±20%
4. 下游氣流速度測試 測定樣本防護氣流 熱線風速計 約 0.33 m/s ±20%
5. HEPA/ULPA 濾網洩漏測試 檢測過濾完整性 使用 PAO 或 DOP 測試 滲漏量 ≤ 0.01%
6. 壓差測試 確保濾網未堵塞 壓差計 在規範範圍內
7. 照度測試 確保操作照明充足 照度計 ≥ 750 lux
8. 噪音測試 確認操作舒適性 聲級計 ≤ 67 dBA(依型號)
9. 振動測試 避免樣本干擾 振動計 ≤ 0.5 mm
10. 紫外線強度測試(若有) 確保消毒效果 UV 強度計 ≥ 40 μW/cm²(中心區)

四、檢測後流程

  1. 記錄與出具檢測報告

    • 含測試數據、設備序號、測試人員簽名、合格與否。

  2. 貼上合格標籤(含檢測日期與有效期限)

  3. 若不合格,進行維修與重新測試

  4. 建議每年定期檢測一次,或設備搬移後重新驗證。


五、常見依據標準

  • 美國 NSF/ANSI 49:Class II 生物安全櫃性能標準

  • 歐盟 EN 12469:微生物安全櫃性能標準

  • CNS 15956 / ISO 14644-3:潔淨室及設備檢測相關規範